關於健身時,每組動作之間的休息時間該抓多長,一直以來都是頗具爭議性的話題
漢克在這裡先跟你說個答案:「絕對沒有確切數字!」
聽到這裡先別灰心,雖然說沒有一個固定數字給你參考,卻有非常好的組間休息安排方式給你
不論今天是剛接觸健身的新手,亦或是訓練經驗豐富的巨巨皆可適用
Table of Contents
1. 什麼是組間休息?它在健身時扮演什麼角色?
組間休息,英文:Rest Between Sets,從中文意思直觀來看,其實就是指一組動作、一組動作間的休息
假設我今天做10下深蹲當作一組動作,那麼再下一組10下深蹲開始前,我就會安排一組 – 組間休息
俗話說:「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」,健身時也不例外!尤其在你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力氣、汗水之後
人體本能上是會想要休息的,才能促使下一次的挑戰順利;而休息攸關恢復,恢復攸關訓練,訓練攸關肌肉成長
2. 組間休息的目的、作用是什麼?會影響增肌嗎?
就如同剛才我所說的,休息可以讓我們更順利的完成下一個挑戰
我們並不是機器人,一但身體開始運動,勢必會產生水份的流失、體溫的上升… 這些引發身體「疲勞」的機制
因此組間休息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!
增肌中三大要素:飲食、訓練、休息,倘若你在訓練時就因為組間休息安排不當而大打折扣,想必增肌期可能也不太順利
3. 組間休息的長度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?
綜合我自己的經驗來看,會影響到組間休息時間長短的,主要有5個原因:
- 性別
- 年齡
- 訓練強度
- 心理因素
- 其他突發事件
這裡我們所說的是一樣的訓練內容之下,女性生理上慢縮肌的比例較高,疲勞程度可能稍低一些,因此組間恢復也較快
年齡是不可抗因素,隨著年齡增長,身體各項機能 (恢復機制) 會下降,運動抗老化的目的是要減緩它,而不是逆轉它
心理因素、突發事件… 上述4項在我看來,其實大多屬於較難控制的部分;反之,「訓練強度」則是大大影響組間休息的可控因素!
沒錯,就是訓練強度,練幾下到幾下區間、動作類型、哪個肌群… 這些反而讓組間休息這件事複雜化了,而你也不需要記這麼多
※ 詳細原因會在標題5說明
4. 組間休息短 vs 組間休息長,兩派的看法
在了解怎麼安排組間休息的長短之前,我認為聽聽組間休息短 / 組間休息長,兩派的說法,對你來說會更好理解
首先是「組間休息短」派的說法:
- 避免肌肉冷掉
- 避免訓練時間過長
- 可以增加代謝壓力
- 休息時間縮短,可以增加生長激素分泌
- 讓肌肉長時間處於發力狀態,增加肌肥大效果
再來是「組間休息長」派的說法:
- 拉長休息時間,確保動作品質
- 以便自己能完成原先設定的次數、組數
是的,兩者各有好處,組間休息時間變長,得到更多休息本來就可以恢復得更好,完成原本設定的訓練菜單
但大家所在意的「肌肉冷掉」、「生長激素」… 真的會嚴重到影響肌肥大嗎?你知道你的肌肉真的冷掉了嗎?
其實生長激素會在健身後沒多久就降回原本的水平,短暫幾分鐘的提升對整體肌肥大而言並沒有明顯的幫助
且人體正常機制下,運動所產生的高溫反而不利於人體持續運動,多休息1、2分鐘甚至能讓身體降溫
組間休息短、組間休息長有各自適合的時機,靈活運用才是關鍵!接下來讓我們進入正題吧
5. 如何安排組間休息時間?重點在於「訓練強度」
如果你上網查「組間休息該如何安排」,相信有許多人會跟你說單關節動作休息短一點、12~15下區間也是…
搞得你霧薩薩,不就一個組間休息,我還要分什麼類型的動作幾分鐘,其他幾分鐘嗎?
沒錯,我也是這麼認為,組間休息的安排其實就只跟「訓練強度」有關而已!!!
什麼是訓練強度低?就是你能輕鬆地完成這組動作;什麼是訓練強度高?就是你無法愜意的完成這項訓練
舉凡出現代償、身體晃動、咬牙切齒、全身繃得很緊… 這些正常生理現象都是訓練強度高的徵兆
即便是簡單的二頭彎舉這種大家公認的「單關節」動作,我也可以做得很重,甚至讓它變成全身晃動的多關節動作
試想看看,難道今天我用60公斤做二頭彎舉5下後,我要照著傳統方法,1分半後又馬上下一組5下嗎?想想都覺得困難
一切的關鍵就只在「訓練強度」而已,強度越低,你的身體恢復越快,因此就能更快下一組動作;反之則相反
話說如此,不過還是有個組間休息參考值可以讓你看看 ↓
訓練強度低 | 訓練強度高 |
1~3分鐘 | 3~5分鐘 |
上述組間休息時間只是讓你有個參考,但!不代表一開始你就要照著上面的數字跑
這只是較理想的狀態而已,甚至有時候剛接觸新重量、新動作時,還需要休息到8分鐘、10分鐘
不過,漢克一樣有個壓箱法寶要交給你
6. 組間休息最好的執行方式 – 紀錄
身為新手的你,不論今天是組間休息1分鐘也好,10分鐘也罷,都是很好的開始
我相信其實在健身過程中,你真正在意的並非組間休息時間多長,而是「進步」吧!
不只有次數、組數的增加才叫進步,組間休息時間慢慢縮短也是一種進步,代表對你來說越來越輕鬆了
從今天的訓練就開始記錄,才是最好的組間休息執行方式
7. 組間休息常見問題 FAQ
最後,再來回答一些關於組間休息,大家最常有的問題
Q1:不同動作(單/多關節)的組間休息有差別嗎?
就如同上面所說的,我認為影響組間休息長短的最主要因素是「訓練強度」
單關節動作也可以把它做的強度很高,多關節動作也能用非常輕的重量輕鬆做
根據身體在訓練之下的反饋做安排,才是明智的選擇
Q2:不同重量的組間休息會不同嗎?
我相信有這個問題的朋友,一定是想了解6~8下 / 10~12下 / 12~15下… 常見重量區間的差別吧
在我看來,組間休息和你是否練到「接近力竭」比較有關
假設你做6~8下,但明明還可以再舉個5下,只是你覺得數字到了就停下來
那麼即便次數再少,拉長組間休息時間也沒意義,如果選用的重量、次數能讓你接近力竭,那麼就放心的延長組間休息吧
Q3:為什麼健力的組間休息都比較常?
還是老話一句,「訓練強度」,健力通常選用了較大的重量,身體瞬間動員大量肌肉來完成這項動作
因此必須花比較長的時間來讓身體恢復,中樞神經也好,心情調適也是
如果我今天用20公斤的重量做硬舉2下,相信休息個10分鐘也會非常奇怪吧
Q4:可以縮短組間休息,讓動作變成有氧嗎?
可以的,藉由提高反覆次數、縮短組間休息,其實就是在模擬我們做有氧運動
像Tabata、波比跳… 只是今天多了一些負重而已
Q5:我該刻意縮短組間休息,讓代謝壓力提高嗎?
今天你使用了非常短的30秒組間休息,肌肉得到充分的充血感、痠脹感
但為了趕在30秒後緊接下一組動作,你的動作品質非常糟、動作越做越快
真的有得到你想要的肌肥大效果嗎?還是只是安慰劑作用而已
想讓肌肉成長,扎扎實實的做好每一下,做好每一組動作的恢復、質量才是重點
Q6:新手該在意組間休息長短嗎?
在從來沒接觸過的健身新手上,其實任何的運動、強度、次數…
只要是平常沒遇過的因素,都會促成肌肉生長
因為這時任何訊號對身體來說都是一個挑戰,因此組間休息時間其實不太需要在意
不過正常來說,新手在練習動作階段都會採用強度較低的方式,因此組間休息可以試著縮短至1~2分鐘
Q7:組間休息時,做哪些事可以增加恢復效果?
- 喝水
- 起來動態走動
- 攝取少量碳水化合物
水可以幫助身體代謝循環更順利,健身時身體所產生的代謝廢物也可以因此加速流通
比起坐在原地滑手機,我認為在狀況允許下,其實是可以起來附近走走的,動態式恢復會更加理想
最後是攝取少量在訓練時用掉的糖分 (肝醣),量不要多到影響下一組訓練,對於人體能量補充是有正面效果的
更多健身訓練動作教學
其他肌群訓練
- 【2022】 胸肌訓練全攻略:胸肌練不大?4大秘訣+5大動作教學
- 【2022】背肌訓練全攻略:練背秘訣大公開!8大動作打造最強增肌菜單
- 【2022】二頭肌訓練全攻略,你知道彎舉有幾種嗎?3個動作教你打造傲人的二頭肌
- 【2022】三頭肌訓練全攻略:長頭是關鍵!6個超高CP值動作推薦
- 【2022】三角肌全攻略,肩膀練不大、沒感覺?4大秘訣+6個動作,打造立體南瓜肩
- 【2022】腹肌訓練全攻略:5大秘訣提升腹肌感受度!男女通用3大腹部訓練動作
- 【2022】臀部訓練全攻略:微笑曲線、蜜桃臀好難練?6招讓你屁股又圓、又翹!
- 【2022】腿部訓練全攻略:腿練不大?線條不明顯?5招練腿秘訣+13個動作
啞鈴訓練系列
- 【啞鈴二頭彎舉|動作指南】二頭肌沒感覺?你知道跟啞鈴舉起的高度有關嗎?
- 【啞鈴肩推|動作指南】肩推容易受傷?角度、重量、姿勢問題一次解決
- 【啞鈴臥推|動作指南】重量沒感覺?多數人忽略的5個細節(vs槓鈴臥推)
- 【啞鈴酒杯深蹲|動作指南】只需要一個啞鈴就能在家做深蹲?啞鈴腿部訓練
- 【啞鈴側平舉|動作指南】飛鳥肩膀痛?中束沒感覺?一招解決所有問題,肩膀舒服沒煩惱
- 【單臂啞鈴划船|動作指南】3個技巧升你的感受度,讓你背肌練的又大又寬
動作指南系列
- 【引體向上|動作指南】從1下到拉起10下,一個秘訣帶你突破卡關期
- 【伏地挺身|動作指南】正確5步驟教學,別再犯這些錯誤!手肘角度、姿勢大解析
- 【棒式|動作指南】你知道棒式不能練腹肌、減肥嗎?6種變化任你挑選!
- 【波比跳|動作指南】聽說會傷膝蓋?這是迷思嗎?燃脂、減肥最佳運動
- 【羅馬尼亞硬舉|動作指南】RDL完整教學!教你如何正確發力、下背不代償
- 【橋式|動作指南】徒手就能練出翹臀!腰好酸、屁股沒感覺?5步驟完整教學
- 【反向划船|動作指南】找不到感受度?手很酸?三招讓你找回背肌發力
六大動作系列
- 【深蹲全攻略】9大秘訣教你『徒手→背槓』一次解決所有深蹲姿勢問題!
- 【硬舉全攻略】預備→起槓5步驟『傳統&相撲』兩種硬舉一次學會!
- 【臥推全攻略】7步驟完整動作教學,別再說你推不重、沒辦法進步!
- 【槓鈴划船攻略】正確5步驟動作教學,正反握該怎麼選?一次幫你解答
- 【滑輪下拉全攻略】10種下拉動作變化,幫你打造最強鬼背!感受度大幅提升
- 【槓鈴肩推攻略】7步驟完整動作教學,讓你推的又重又穩!肩膀舒服沒煩惱
訓練菜單
- 【啞鈴訓練菜單】啞鈴+臥推椅!20項全身動作攻略,在家也能輕鬆健身
- 【徒手健身菜單】在家也能練好練滿!12項全身居家健身動作,新手也適用
- 【彈力帶訓練菜單】22種精選動作推薦!一條彈力帶就能在家輕鬆練全身
- 【Cable訓練菜單】只需要一台滑輪機就能練全身?24種精選動作推薦給你!
- 【2022】壺鈴訓練菜單:認識壺鈴9大動作,組合變化多!15種動作隨你挑